close

大約在大學時代,才親身體會什麼叫做身體被音樂感動。
它的現象很單純,就是聽音樂的時候,在某個時間點,
身體會突然起一陣雞皮疙瘩。
這就是身體在告訴你這是好音樂,至少身體告訴你它喜歡這音樂。
被音樂感動而起雞皮疙瘩,我也無法回想這是誰最先告訴我,
但是這種說法,很多人都接受。
這個時間點我自己叫它 G 點,但是後來我改成 GP。(原因不要問我。)
要當成 PTT 的 GP 來使用,也無不可。

那個時代,CD 燒錄機才剛開始。我是一個毛頭科科小子,
相信 CD 是數位保留,不會有音響上的差異。
而當時恰巧彭文几老師有一張他朋友的CD需要複製,
也正好討論到複製 CD 的問題,就跟老師保證不會有差異。
我幫忙複製後在上課的百萬音響播放,
當場證明有音響上的差異。
細節不說,簡而言之,用一般三千元買來的喇叭,當然分不出來。
然而,CD 上的資料已經不是全部相同,我深信如此至今。
當時的我,聽 CD,從不曾有 GP 的,唯有現場聽音樂會,才有感受。
我當然會以為,身體被感動,是一種物理性的共鳴現象,
需要現場的音響,或是高等級的音響重現當時音場,才能有 GP 的產生。
除此之外,熟悉的音樂,也是 GP 產生的要件。
不過,從現在的我回頭看當時的我感受卻是不同。

工作之後的我,常會在行車之中的吵雜廣播中,某個以前不愛的音樂,得到了 GP。
或是電視節目裡的新曲介紹,得到了 GP。
慢慢的印證老師們說的 GP,不是只有物理性的共鳴,也同時心理上的共鳴。
我相信,經驗的增長,無論是聽過的音樂變多,或是經歷的事情變多,
都會增加 GP 的發生機會。
以前不挑喇叭,是因為好的喇叭我買不起,所以不挑。
現在不挑喇叭,是因為不用好的喇叭,也能夠得到 GP,亦不用花大錢。
這對於音響玩家的朋友們,也許不以為然。
但音樂進到何處,的確是因人而異,追求能夠感受的部份,
應該是不變的原則吧。

離開學校之後的我,聽音樂的時間變得很少,專心聽音樂的時間更少。
甚至,已經沒辦法像以前一樣邊聽音樂邊看書了。

IC之音藝術ABC的主持人陸潔民老師說過,對於培養對畫的感受,
就是多看好的畫,常看名家的畫,這樣就會把感受印在腦子裡,
看到新的畫,就會有感受這新的畫,是好的畫,還是不好的畫。
相對於音樂,我認為也是一樣的道理。
有空多聽一些音樂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taparticle 的頭像
    betaparticle

    betaparticle的部落格

    betapartic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