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育,我有自己的看法。
一、品格教育要趁早。從小培養,不是到了大學、碩士才另開課程加強。效果非常有限。
二、提早培養興趣。興趣是培養的,不是發掘、不是與生俱來。興趣跟天份不一定有關係。既然將來工作最好跟興趣相關,那最好就是培養與天份相關的興趣,如此一來,工作、興趣、天份都接近,人生會比較快樂。
三、適當時間分科。有一陣子主流人士認為,很多年青人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裡,所以把分科的時間延後。目前已經有這麼做的學校,而且實際上,目前沒有專業學校,大家都上大學的情況來看,也就等於分科的落實。而我認為,實施分科的時間太晚,實際上是對性向明顯的學生不公平,而以前的論點是,分科太早對性向不明顯的學生不公平。那麼什麼時候分科公平?又,誰該分科?誰還不能分科?要怎麼判斷呢?
針對一件事,有很多論述,分開來看好像都有道理,合起來看卻是矛盾。
讓我們看看10年前的幾個論點:
不要偏執念名校。---->按興趣選科系才是正確。
年青人不知道興趣為何?---->高中分科系、類組太早不好。
念技職學校不好找工作。---->念高中、大學才比較有人要。
(現今的教育,把大學的教育叫做高等教育,我認為這個詞給人錯誤的印象。事實上,它一點也不該叫高等,應該叫做學術教育。因為,原本現代大學的目的是培養學術人才,而不是培養工人、商人、農夫。技職學校的被眨抑,是不正確的。現在我們就看得到獨尊大學的影響,就是老闆們抱怨畢業學生的專業度不夠。這是必然的結果。大學的課程本就偏向理論。實務的部份怎麼可能勝過業界呢?強把大學課程改成接近實務,那又會造成學術研究的強度減弱。既然是兩個不同需求的教育,實在不需要強迫混在一起,讓人無法分辨。讓那些學校保有原來的樣子不就沒事了嗎?後來我們也看到,業界的反應就是,既然畢業證書分不出來,看科系也不知道能不能用,那就加看證照,也就增加證照的重要度。這不就說明這樣的制度失敗了嗎?增加證照的制度,也就是徒增年青人的困擾,讓他們花費時間在應付學校的課業,其他時間準備證照的考試。他們只是要受教育找個工作的話,為何現在的教育制度要弄成這樣?)
我們看看現在的現象:
老闆抱怨年青人專業不足,名校或本科系畢業都不一定能用。---->要加看證照才能找到好人才。
年青人抱怨學非所用,在大學學的跟實際工作差很多。---->苦哈哈邊做邊學。
大家都大學畢業。---->不念個碩士還是很難找工作。
從學校畢業後,大家都是要找工作。老闆找人一定是找有專長的人。學校畢業也是選定一專長學習,如果學校畢業後,專長卻不能被老闆認同,是哪裡出了問題?後來要加考證照才能證明這個人有能力,那學校的畢業證書的功用是什麼?它不是代表這個人在這裡學習相關課程都有通過嗎?
說白一點,現在就是把技職學校跟大學混在一起,讓人搞不清楚,然後再用證照把想要的人篩出來。學生多浪費了時間在學校裡。這跟學生不上大學,直接去證照補習班,拿證照去找工作,哪一個對他比較好?我覺得最好的是,大家請看重技職學校的畢業證書,學生去技職認真念書,不用擔心將來還要考證照才找得到工作,因為畢業證書就代表他夠資格能力做實務工作。把孩子都送進大學,是要用微積分打擊未來的阿基師、吳寶春嗎?年青無價,我們為何要設這麼多限制浪費他們的青春?
教育就像是高速公路,我明明就看到我的目的地,但是就不讓我下交流道是怎樣?我下錯了,我就再上就是啦。為什麼怕我下錯交流道就不讓我下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