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勸、指出別人的錯誤,是一個很難的事。唐代唐太宗與魏徵的故事,載入歷史,就可見其稀少。魏徵以直為諫,唐太宗能聽進去,非常人。不然你看司馬遷,回答漢武帝的問題,就割掉了,嘖~~。現在網路上很多評論、嘲諷政事的文章,還希望這些文章可以發揮作用。

以下是紀曉嵐記下的故事。

親戚中有一婦人,自己沒有生兒子,因此內心嫉恨妾所生的兒子,姪子及女婿也在旁邊說那些人的壞話,此婦人與姪子女婿一群人結成小團體,行徑接近不可理喻。這婦人的奶媽年事已高,有八十多歲。聽到了風聲,前來見他,才一見面就對著婦人哭說:「我已經三天沒吃東西啦」
婦人問:「為何不投靠姪子呢?」
老奶媽說:「原本我有一些錢,姪子待我如待母,誘騙我的錢,現在我錢花完了,就好像不認識一樣,吃頓飯也沒有。」
婦人說:「何不投靠女婿呢?」
老奶媽說:「女婿跟姪子一樣,也是騙我的錢,錢花完了也是不理我,我的女兒也沒辦法做些什麼。」
婦人說:「何不打官司,告他們遺棄呢?」
老奶媽說:「也告官了,官認為我出嫁了,所以姪子沒有責任扶養我;我的女兒也出嫁了,所以女婿也沒有責任扶養我。他們若扶養我,是額外的事,不是其本份,所以不扶養,也沒有罪。所以也沒有辦法。」
婦人說:「那你將來該怎辦?」
老奶媽說:「我先生死前曾跟隨官員派住外地,有另娶一人生了一個兒子,現在長大了。我跟姪子女婿打官司時,法官認為,這個同父異母兒子,應該要扶養我,他不養我,就該重罰。現在法官已經公文移送,傳喚他,但不知什麼時候才會來。」
婦人聽完,若有所失,從此行為漸漸改變。原本,其他親朋好友規勸他,口水說乾都說不動他,而這老奶媽以幾句話就能使他改變心意。這種做法,說的人沒有得罪,聽的人得到規戒。就像觸龍說服趙太后,也是用這招。

原文:

孔子有言:“諫有五,吾從其諷。”聖人之究悉物情也。親串中一婦,無子而陰忮其庶子;姪若婿又媒櫱短長,私黨膠固,殆不可以理喻。婦有老乳母,年八十餘矣。聞之,匍匐入謁,一拜,輒痛哭曰:“老奴三日不食矣。”婦問:“曷不依爾姪?”曰:“老奴初有所蓄積,姪事我如事母,誘我財盡。今如不相識,求一盂飯不得矣。”又問:“曷不依爾女若婿?”曰:“婿誘我財如我姪,我財盡後,棄我亦如我姪,雖我女無如何也。”又問:“至親相負,曷不訟之?”曰:“訟之矣,官以為我已出嫁,於本宗為異姓;女已出嫁,又於我為異姓。其收養為格外情,其不收養,律無罪,弗能直也。”又問:“爾將來奈何?”曰:“亡夫昔隨某官在外,娶婦生一子,今長成矣。吾訟姪與婿時,官以為既有此子,當養嫡母,不養則律當重誅。已移牒拘喚,但不知何日至耳。”婦爽然若失。自是所為遂漸改。此親戚族黨,唇焦舌敝不能爭者,而此嫗以數言回其意。現身說法,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耳。觸龍之於趙太后,蓋用此術矣。

http://www.stnn.cc:82/arts/200708/t20070820_601788.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taparticle 的頭像
    betaparticle

    betaparticle的部落格

    betapartic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