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嵐的筆記裡,有一段記載當時比較新奇的槍。

第一把是戴遂堂先生看見的,是連發的,戴先生小時候看過他的長輩做一把鳥銃,形狀像琵琶,火藥跟鉛彈都放在槍脊上,用機輪開閉,有兩個機械,公母相嵌,扣一扳機火藥鉛丸會自動掉入筒中,第二扳機會跟著移動,燧石激出火花則射出鉛丸。共有28發,火藥鉛丸打完了才需要重新裝填。

第二把是誠謀英勇公說,征討烏什的時候,文成公與毅勇公明公兩人每次出馬戰鬥,都有鉛丸落在附近。一般鳥銃射程30多步,不可能打這麼遠,懷疑附近有埋伏,但都搜索不到。破敵之後,抓到戰俘訊問,才知道有兩把國寶槍,射程有一里。搜索獲得,試驗果然射程很遠。兩人就各持一把。後毅勇公征緬甸陣亡,槍不知去向。文成公拿的槍今天還在家,但也不知用何種方法製作的。

第一把連發槍,有人很認真的檢討,倒底是不是機槍或自動步槍。結論是若嚴格定義,只能算,扣一次射一發的可連發槍。這裡就不再討論下去了。第二把提到的,是射程超遠(與當時相比)的槍,達一里遠。這兩把槍果然都如寶藏小說的結局一般,現在都不知所終了。不過反過來看,當時沒有連發槍,一般射程30多步,如果真如此,難怪當時仍然會有人認為弓箭有效多了。後人度前人之思,一定要考量當時現狀才行啊。
http://big5.china.com.cn/culture/lishi/2010-06/28/content_20368268.htm

原文

戴遂堂先生,諱亨,姚安公癸已同年也。罷齊河令歸,嘗館余家。言其先德本浙江人,心思巧密,好與西洋人爭勝,在欽天監與南懷仁忤——懷仁西洋人,官欽天監正,遂徙鐵嶺,故先生為鐵嶺人。言少時見先人造一鳥銃,形若琵琶,凡火藥鉛丸皆貯于銃脊,以機輪開閉,其機有二,相銜如牝牡,扳一機則火藥鉛丸自落筒中,第二機隨之並動,石激火出而銃發矣。
計二十八發,火藥鉛丸乃盡,始需重貯,擬獻於軍營,夜夢一人訶責曰:上帝好生,汝如獻此器,使流布人間,汝子孫無噍類矣。乃懼而不獻。說此事時,顧其侄秉瑛——乾隆乙丑進士,官甘肅高台知縣,曰:今尚在汝家乎?可取來一觀。其侄曰:在戶部學習時,五弟之子竊以質錢,已莫可究詰矣。
其為實已亡失,或愛惜不出,蓋不可知。然此器亦奇矣。誠謀英勇公因言,征烏什時,文成公與毅勇公明公,犄角為營,距寇壘約裡許,每相往來,輒有鉛丸落馬前後,幸不為所中耳。度鳥銃之力,不過三十餘步,必不相及,疑溝中有伏,搜之無見。
皆莫明其故,破敵之後,執俘訊之,乃知其國寶器有二銃,力皆可及一里外,搜索得之,試驗不虛。與毅勇公各分其一,毅勇公征緬甸歿于陣,銃不知所在。文成公所得今尚藏於家,究不知何術製作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taparticle 的頭像
    betaparticle

    betaparticle的部落格

    betapartic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