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閒聊 (8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近來,小犬在花蓮,所以,照顧來福的工作皆由老爹來做。或許,老爹跟來福相處久了有感情,逗貓居然會是老爹的每日活動之一。我真是想像不到。來福,真有你的。做的好啊!難怪最近吃比較貴的飼料。

betapartic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閱微草堂筆記》裡,曾經提起勸諫別人,若遇頑石時,能採取孔子的諷諫,或能收到效果。他舉了一個他親戚的事當例子。在文末,他說,「觸讋說趙太后」也是如此。那麼,觸讋說趙太后的故事又是如何呢?

觸讋說趙太后的故事,記載在《戰國策》,較近代的《古文觀止》也有收錄。「說」這個字,是「說服」的意思,所以讀成「睡」比較合適。觸龍,在網路上有寫「觸龍」的,也有寫「觸讋」。我也沒有能力判斷。還請國文老師指正。[3]

betapartic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久很久以前,山腳下住著一種叫做穴居怪的生物,它出沒在山洞與隧道之中,到處聞聞嗅嗅,很是自在。後來有一天,它遇見了一個魔古。

「你的臂膀真是強壯?」魔古告訴穴居怪。「我要用魔法將它變得更強,以此來擊垮我的敵人。」

betapartic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雖然使用統計數字,也難免有疏漏之處。遠見雜誌2012年3月號 第309期裡面提到,林書豪本來不被看好,為什麼出乎意料?首先作者先提了一下人的天性。

人類的天性有以下趨勢:容易看見單一指標、忽略多元指標;容易相信形象、放棄統計資料;即使有過錯誤經驗,還是容易重蹈覆轍。這種現象不僅反映在籃球上,也可能持續發生在各種人類組織與行為中。

betapartic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統計是目前的課程中,比較早介紹給學生們的專有名詞,這種使用數字的手法很直接。但在大量使用統計數字之前,評量或評選的方法,則多是使用經驗或直覺。古代有伯樂相馬的故事。當伯樂老的時候,秦穆公也擔心以後沒人知道該怎麼找馬。

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伯樂對曰:「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馬者,若滅若沒,若亡若失。若此者絕塵 弭轍。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臣有所與共擔纆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於馬非臣之下也。請見之。」穆公見之,使行求馬。三月而反報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馬也?」對曰:「牝而黃。」

betapartic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安打多或打擊率最高的人,對隊上得分的貢獻不一定最多。除了打全壘打是自己打擊自己得分之外。壘上的跑者要得分,要靠隊友幫忙,或敵隊的失誤。因此,安打使隊友回本壘、四壞保送或觸身保送使隊友回本壘、打犧牲打使隊友回本壘,也就被算進打者的貢獻之一,這個得分的數字叫做打點(打點詳細定義)。在棒球裡面,打點、全壘打、及打擊率,三個數字都第一名的球員被叫做三冠王。2012年,底特律老虎隊的卡布瑞拉(Miguel Cabrera),本季的0.330的打擊率,44隻全壘打,139個打點的數字,都是本季的第一名。前一個三冠王是45年前,1967年,波士頓紅襪隊的亞澤姆斯基(Carl Yastrzemski)。由此可知,打點、全壘打、及打擊率,是衡量打擊者的重要參考數字。而且,要三個數字都第一,是非常不容易的事。而且這也代表這三個數字,有不同的意義在裡面。

各個不同的數字,可以選出不同能力的人。這是經過統計球員的表現,排序數字,就可以看到不同的資訊。要找全壘打王,排序全壘打數、全壘打率,要找安打王,排序安打數、安打率。要找選球王,排序被保送次數、被保送率。反過來說,若是現在想找一個某種能力的球員,我們就必須研究那個能力相關的因素,以及各因素影響的大小,找出可以被量化的部份,設計公式,在資料裡面,計算那些部份而獲得一個數字。簡言之,這就是「打分數」的過程。也是做科學實驗的過程。可能會有人很驚訝,怎麼可能這麼簡單?不是一定要玩電、玩磁、玩化學、玩解剖才叫科學。經由好奇、觀察、假設、驗證、結論,這樣就是科學。科學是為每個人存在的,生活裡,科學無所不在。愛看棒球,也是很科學的。

betapartic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我們用統計數字,用得很習慣而自然了。

前一陣子,老爹想換電腦主機,我開始尋找一台新的電腦主機。購物比價是很正常的事,買一台電腦,什麼叫「好」,什麼叫「划算」,有些基本的數字可以拿來比較。例如 cpu 的型號,記憶體的大小,硬碟的大小等,這些都是基本的比較項目。在選定這些大項目之後,再仔細考慮 cpu 時脈,硬碟轉速,顯示卡晶片能力數值等等。選購電腦,我們很自然會尋找一些數字評估該電腦能力如何,以此預期合不合用。

betapartic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股當沖救市?綁手綁腳想衝也難!

http://tw.stock.yahoo.com/news_content/url/d/a/121204/2/3ij7f.html

betapartic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廚餘變身生質塑膠

http://pansci.tw/archives/31357

betapartic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在為政第二說:

betapartic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曾經看過一個故事是這樣的。

一個國小老師常常看見小朋友的鉛筆不用到完,明明還很長,就丟了要買一隻新的鉛筆。老師為了想要讓小朋友養成愛物惜物的習慣,想出一個獎勵的辦法。

betapartic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與客戶 email 往來(我是被cc的),突然遇到喜歡用公文格式的某兩人傳來傳去。

只是兩邊互用請知悉,看著看著覺得怪怪的,是互相嗆聲比大小嗎?

betapartic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紀曉嵐的筆記裡,有一段記載當時比較新奇的槍。

第一把是戴遂堂先生看見的,是連發的,戴先生小時候看過他的長輩做一把鳥銃,形狀像琵琶,火藥跟鉛彈都放在槍脊上,用機輪開閉,有兩個機械,公母相嵌,扣一扳機火藥鉛丸會自動掉入筒中,第二扳機會跟著移動,燧石激出火花則射出鉛丸。共有28發,火藥鉛丸打完了才需要重新裝填。

betapartic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書也要做家事

紀曉嵐的爸爸曾說,「子弟讀書之餘,也要讓他們稍微知道一些家事,一些世間的事。之後才會治理家裡,也可以在社會上走動。明朝的末年,道學不斷被尊崇,科舉不斷被重視。因此狡猾一點的人就講授心學搏版面,樸實一點的人就死守課本,希望求取功名。之後導致讀書的人,十個裡面沒有幾個能解決事情。…」

betapartic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希望流言終結者可以做一把神臂弓。

宋朝的時候,有一種弓,叫神臂弓,在三百步外,可以貫穿鐵甲。紀曉嵐說,它是一把弩。把它立在地上,用腳踩它的機關上膛。

betapartic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閱微草堂筆記說什麼是四救先生?就是一句口訣,「救生不救死,救官不救民,救大不救小,救舊不救新 。」在古代的官場裡,隱藏這個潛規則。感覺好像現在也一樣啊?好幾件官司看來都有這樣的嫌疑耶。

這口訣什麼意思呢?

betapartic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規勸、指出別人的錯誤,是一個很難的事。唐代唐太宗與魏徵的故事,載入歷史,就可見其稀少。魏徵以直為諫,唐太宗能聽進去,非常人。不然你看司馬遷,回答漢武帝的問題,就割掉了,嘖~~。現在網路上很多評論、嘲諷政事的文章,還希望這些文章可以發揮作用。

以下是紀曉嵐記下的故事。

betapartic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朝虞春潭先生,非常會算命。他出外遊玩,與一個士人同船,非常談得來。居然那個人就是一個上天管祿的神。虞先生趁機問說為什麼以前算一個會大貴的文人,最後卻沒有做大官。士人回答說:「那個人命是很好,但因為太熱中作官,所以七成都因此被砍掉。」虞先生說:「作官的人如此,很正常,為什麼上天會處罰這麼重呢?」士人回答說:「熱中作官這件事,個性強悍的人,挾權勢對人,要維護自己的權勢,必定心狠手辣剛愎自用。個性稍軟弱的人,以地位對人,要鞏固自己的地位,心思就是深沈陰險機關算盡。所以,當目標放在作官,就會為了建立權勢保護地位而互相競爭,導致互相排擠,此時就不會再管人的賢能與否,只問黨藉異同(也就是只分顏色、不問是非),不管政策可行與否,只管自己獲利多少。因此,弊端因此大出,多到說不完。此種罪惡超過貪污,減壽都可能,何止減去官運?」虞先生暗自記下此話,過兩年,那個文人果然離開人間。

這是洪蘭老師舉出的例子,現在雖然不像以前,非得考試才能當官,透過選舉當民意代表,縣長、市長或是總統,也是當官。以古鑑今,故事描述的現象,跟現在是否相似?原因如何及解決方法,值得我們選民、各級長官、民意代表深思。

betapartic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常可以聽到某人不吃牛肉。有的人是長輩叮嚀,有的人則是算命先生囑咐。以為這只是台灣人的風俗,沒想到,這風俗流傳頗廣,至少,在清朝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就有一段筆記,紀曉嵐當時追溯到最古老的記載是東晉的《冥祥記》,其中提到「宜勤精進,不可殺生,若不能都斷,可勿宰牛」,唐代的《宣室志》寫「夜叉與人雜居則疫生,惟避不食牛人」,唐代《酉陽雜俎》有也提到有關不食牛肉的好處(當然是以作者的觀點來看)。這三本著作,都持佛教觀點,可以推知不吃牛肉應是由佛教的不殺生理論而來。而以前聽聞長輩說因為農業社會所以不吃牛這件事,也是一種說法。

用 google 查詢「今不食牛人遇疫,實不傳染」這一句,果然發現中文句逗的可愛。有的句子是「今不食牛人,遇疫實不傳染」。還好是不會影響意思。

betapartic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代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裡,有段文章裡有三個故事,正是可以給我們的經濟部官員及教育部官員好好想想過去到底幹了些什麼事,希望對於將來的政策可以好好思考。

在乾隆年間,某一村落出現怪病,如果有醫治,很快就痊癒,不醫治就會死。傳言說有人在井中下藥,為的是治病賺錢。當時,內閣學士永公在此地當官,有人建議逮捕那些醫治的人來調查。永公說:「雖然此事可疑,但沒有實據。反正一村沒幾個井,找人看緊一點即可阻止此事發展。若是開始逮捕調查,使得沒人想治此病,恐怕死的人更多。凡事都要顧到後續發展,不要太急躁行事。」後來此病慢慢平息。居民有人覺得永公鎮定,有人認為永公失職。

betapartic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